一、《草訣百韻歌》的作者
《草訣百韻歌》是中國古代一本重要的草書歌訣,學草書的重要門徑,作者署名王羲之,然據相關資料顯示,此書最早見於北宋,偽託王羲之之名,如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卷88云:「《草訣百韻歌》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託名王羲之。」
以歌訣形式,幫助記憶草書的結構,可能始於宋代,此《草訣百韻歌》的祖本今已不可尋,但從南宋陳元靚所編的《事林廣記》續集卷第五文藝類〈草訣書法〉中所錄。采真子的引文,可知至少在北宋皇祐年中,《草訣百韻歌》已經盛行,惟以元明之後,迭有增損,以至今所傳的內容,當已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宜乎其不冠作者之名也。總之,作者決非晉朝的王羲之,起始者當是宋人,元明人迭有參與修改,然皆不廢其為重要的一本草書入門的教材。
至於書寫《草訣百韻歌》的韓道亨,其人生卒年不詳,據他自署此帖書於明萬曆41年,則應當生於明神宗萬曆初年左右。此書宗法二王,法度嚴謹,當是一位關心書法教育及精於草書的書家及學者。
二、《草訣百韻歌》的版本 《草訣百韻歌》的祖本今已不知其內容,但最有名的是北宋署名「采真子」者,他即曾就當時在市面上流傳「一百二十韻,凡四百一十字」的「草書訣」加以裁損,而成「一百韻」的草書歌訣,然其書現已不傳。(見陳元靚《事林廣記》卷五) 現所見最早的草訣刊本則為元刻《草書百韻訣》,此書共76韻760字,但刻工並不精,掃版亦欠細微,殘斷和墨汙處亦在所多見,香港《書譜》雜誌,第21期至29期,曾載有硯父的箋注。
明神宗朱翊鈞在萬曆12年,曾將其所見到的三種有關草訣的本子彙刻起來,字數較多、內容較完備的,便叫《草訣百韻歌》(共106韻1060字),內容比較單薄的便叫《後韻草訣歌》(共37韻370字)、《草訣續韻歌》(共42韻420字),且親自寫序、跋。其後明萬曆20年,范文連奎館上石,刻有石刻本,名稱為《集古草訣》(中國書店1991年9月出版),萬曆41年韓道亨亦手書墨迹本,名稱亦叫《草訣百韻歌》(華正書局1984年3月出版,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明清之際亦見許多不同版本,如至寶齊法帖中的《草訣歌》(山西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等。直至1992年4月書藝出版社亦出有「劉建余書楷、鐘克豪放大重排、譚興萍整理的《放大王羲之草訣歌》。然不管其屬何版本,各本署名者皆為「王羲之」。
內容與歷傳的《草訣百韻歌》皆大部份重複,足見歷代迭有染指,屢經增減、修改之迹。 目前坊間所傳的《草訣百韻歌》大致分為墨迹寫本和石刻拓本二種。內容基本一致,字體各有特色,都為五言俳律,大致可分為76韻760字,83韻830字,106韻1060字、109韻1090字等四種。
本帖即採用明朝韓道亨所書,台灣華正書局1984年所出版的《草訣百韻歌》為內容進行臨寫與討論。韓書為墨迹寫本,筆畫清晰勁麗,不只可以藉以了解書中所述草書及其行筆的規律,亦可藉此以硬筆或毛筆臨摹韓書清麗的筆致。三、《草訣百韻歌》的內容簡介
1984年華正書局出版,明神宗萬曆41年韓道亨所書的《草訣百韻歌》,計為106韻1060字。內容主要有四: (一)列舉了「水」、「言」、「宀」等常見的草書部首之寫法。 (二)用易於聯想的方法,揭示「步」、「稟」、「袁」等單字的草法。如「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指出「步」的草法是牛的末筆往左下拉,「羞」的草法是上面先寫羊,下面再寫田。
(三)對一些用筆先後,與楷書懸殊較大的字,如「或」、「戒」、「皐」、「華」等字,或省半、合體而書的字,如「南」、「甫」、「棘」、「林」等字,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如「或戒戈先設,皐華腳預施」,指出或、戒等字要先從上部的戈開始寫,皐、華等字要先寫下面的豎,抅起來再寫中間的橫。
(四)分辨疑似偏旁及疑似單字,如「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分辨水旁和言旁的差別;「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說明「思、惠、魚」三字的草法和「畫」很像,「禾、乎、年」三字的草法和「年」很像。
《草诀百韵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宀头无左畔,走遶阙东边。长短分知去,溦茫视每安。
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叅。
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宀。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寸傍干成卉,勾盘柬作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
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庸守,勿书绿是缘。谩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
寒容审有象,宪害寘相牵。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湏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湏下子先。ノ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
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点至堪成急,勹干认是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
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斋齐曾不较,流染却相依。
或戒戈先设,皋华脚预施。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非。
止知民倚氏,不道树多枝。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起旁合用短,遣上也同迷。
欲识高齐马,湏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
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湏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鲁误,党堂未易追。
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湏教贱作师。鼋鼍鼌一类,茶菊策更亲。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邻。道器吴难测,竞充克有伦。
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蕳(简),自合定
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叅参曾不别,閧巽岂曾分。夺旧元无异,嬴羸自有因。
势头宗掣系,章体效平辛。合戒哉依岁,宁容拳近秦。邪听行复止,即断屈仍伸。
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最迫艰难欢,尤疑事予争。葛尊草上得,廊庙月边生。
里力斯成澷(无氵),圭心可是舂。出书观项转,别列看头平。我家曾不远,君畏
自相仍。
甚乂犬傍获,么交玉伴琼。膝滕中委曲,次比两分明。二下客为乱,宀藏了则宁。
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貌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勿使溦成渐,奚容闷即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
隶头真似系,帛下即如禽。沟谍皆从弋,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
近息追微异,乔商矞不群。欵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感咸相等,驭登(敦)殷
可亲。
台名依召立,教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傅传相竞点,留辨首从心。
昌曲终如鲁,食良末若吞。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旧说唐同鴈,尝思孝似存。
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牧别支文。
可爱郊邻郭,偏宜湛友谌。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
万历癸丑秋八月二十五日韩道亨书
四、《草訣百韻歌》的本文翻譯
【本文】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
【翻譯】草書要寫得精美,是書法中最難的事。點畫像龍蛇游走一樣,競相在筆端中呈現。如毫釐般細微的變化雖然要分辨。形體和氣勢更要要求完美。
【本文】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宀頭無左畔,辵遶闕東邊。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
【翻譯】(左旁)有點的才是「水」。只豎釣的則是「言」。宀頭(即寶蓋頭)不寫左邊的點。辶旁遶向左時,東邊的彎不用寫。「知」和「去」的末筆,長的是知,短的是去。「每」和「安」要仔細看。
【本文】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
【翻譯】「步」字,是「牛」的末筆往左下拉。「羞」字,是「羊」字的下面再加「田」。「六」和「手」連寫即是「稟」。「七」和「紅」連寫即是袁。「十」和「朱」的連寫即是「奉」。「三」和「口」的連即是「宣」。
【本文】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彎。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孤殆通相似,矛柔總一般。
【翻譯】左邊偏旁的「阜」(阝)和「貝」都寫成「丁」的反抅。右邊偏旁的「刀」(刂)和「寸」都寫成一彎加一點。「曾」和「差」,頭部寫法一樣。「歸」和「浸」,形體大致相同。「孤」和「殆」,寫法很相似。「矛」和「柔」寫法,幾乎一樣(柔字末筆多一長點)。
【本文】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達為連。
【翻譯】「采」和「夆」,寫法很相似。「熙」和「照」,看起來也差不多。「思」、「惠」、「魚」三字的寫法,和「畫」字很像。「禾」、「乎」、「手」三字的寫法,和「年」字很像。既要防止把「吉」寫作「古」。更要謹慎別把「畫」寫作「連」。
【本文】寧乃繁於叔,侯兮不減詹。稱攝將屬倚,某棗借來旋。慰賦真難別,朔邦豈易參。
【翻譯】「寧」的寫法與「叔」相似,而稍繁了一點。「侯」的寫法與「參」相似,筆畫基本相同。「稱」和「攝」的右半邊寫法和「屬」的下面一樣。「某」和「棗」起頭及下面的旋轉方法和「來」一樣。「慰」和「賦」的寫法差不多,真的很難區別。「朔」和「邦」的寫法也很相似,確實不易分辨。
【本文】常收無用直,密上不須宀。才畔詳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東且異,府象辱還偏。
【翻譯】「常」的收筆,不用寫直(只用一點作收)。「密」的上頭,不用加「宀」(即不用加寶蓋頭)。「牋」和「牒」的左旁都寫成「才」(即扌,提手旁)。「永」和「泉」的下面都寫成「水」。「柬」和「東」大同小異(中間只差有無一小橫)。「府」和「辱」很像,但還有點不同。
【本文】才傍干成卉,勾盤柬作闌。鄉卿隨口得,愛鑿與奎全。玉出頭為武,干銜點是丹。
【翻譯】「才」(即提手旁)和「干」連寫相依傍,便成「卉」字。「勾」(即門的草字)在「柬」的上面盤過來,就是「闌」字。「鄉」、「卿」二字都像「口」而得形。「愛」、「鑿」二字相似,「奎」、「全」二字相似。「玉」出頭為「武」字。「干」字中間銜著一點,就是「丹」。
【本文】蹄號應有法,雲虐豈無傳。盜意腳同適,熊絃身似然。矣其頭少變,兵共足雙聯。
【翻譯】「蹄」和「號」草寫相似,但又各有其寫法。「雲」和「虐」上部一樣,下部亦各有其寫法。「盜」和「意」下面的腳和「適」相似。「熊」和「絃」的字身和「然」相似。「矣」和「其」二字的頭,稍有變化(稍有不同)。「兵」和「共」二字的腳,都是兩點相聯。
【本文】莫寫包庸守,勿書綠是緣。謾將繩當臘,休認寡為寛。即腳猶如恐,還身附近遷。
【翻譯】不要把「包」寫成「守」。不要把「綠」寫成「緣」。不要把「繩」當作「臘」。不要把「寡」字認作「寛」。「即」的腳(下部)就像「恐」。「還」的字身(中間)和「遷」很相似。
【本文】寒容審有象,憲害寘相牽。滿外仍知備,醫初尚類堅。直須明謹解,亦合別荊前。
【翻譯】「寒」、「容」、「審」三字有相像的地方(三字頭部都是「宀」)。「憲」、「害」、「寘」三字也有相似之處(三字頭部也都是「宀」,中間的寫法也很像)。「滿」字右邊的寫法很像「備」。「醫」字開頭的寫法很像「堅」。應該了解「謹」和「解」的右邊相同,左邊相異。也應該了解「別」、「荊」、「前」三字有相似的地方,亦有相異的地方。
【本文】顙向戈牛始,雞須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蕭鼠頭先辨,寅賓腹裏推。
【翻譯】「顙」是先從左邊的「戈」、「牛」連草開始寫。「雞」得先從左邊的「下」、「子」連草開始寫。「丿」、「之」合起來不是「乏」(「乏」的草寫上面沒有一點)。「乛」、「木」合起來連寫,可以變成「村」(「村」是木的末筆往右拉長、勾回)。「蕭」、「鼠」先分辨他們的頭部不一樣(其餘中、下部寫法完全一樣)。「寅」、「賓」中間的腹部只差一撇(其餘上、下部寫法完全一樣)。
【本文】之加心上惡,兆戴免頭龜。點至堪成急,勾干認是卑。壽宜圭與可,齒記止加司。
【翻譯】「之」加上「心」上下連寫,便是「惡」字。「兆」的上面戴上「免」,便是「龜」字。「點」和「至」連寫,便是「急」。「勾」和「干」連寫,便是「卑」。「壽」是「圭」和「可」的連寫。「齒」記住是「止」加上「司」的連寫。
【本文】右邑月何異,左方才亦為。舉身為乙未,登體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時邊寸莫違。
【翻譯】右邊的邑(阝)和「月」寫起來一樣。左邊的「方」和「才」寫起來也一樣。「舉」的字身,由「乙」、「未」連寫組成。「登」的形體,由「北」、「之」連寫組成。「路」的左旁,就像跟「言」借來的一樣(寫法和「言」一樣)。「時」的右邊,「寸」字不要寫錯。
【本文】草勾添反慶,乙九貼人飛。惟末分憂夏,就中識弟夷。 齋曾不較,流染却相依。(另本作「齋齊曾不較」為佳)
【翻譯】「草」加「勾」再加上「反」,就成了「慶」。「乙」加「九」再貼上「人」,就成了「飛」。在末筆,可以分出「憂」、「夏」二字的不同(「憂」的下面多一橫)。在中間,可以看出「弟」、「夷」二字的不同(「夷」的中間多一橫)。「齋」、「齊」二字大體相似(只是末筆結尾不同)。「流」、「染」二字也差不多(也只是末筆結尾不同)。
【本文】或戒戈先設,皐華腳預施。睿虞元彷彿,拒捉自依稀。頂上哀衾別,胸中器谷非。
【翻譯】「或」、「戒」二字,都是從上面的「戈」開始寫的。「皐」、「華」二字,都是從下面的腳抅起來開始寫的。「睿」、「虞」二字,基本相似。「拒」、「捉」二字,寫起來也差不多(「拒」比「捉」多一點)。
【本文】止知民倚氏,不道樹多枝。慮逼都來近,論臨勿妄窺。起旁合用短,遣上也同迷。
【翻譯】只知道「民」和「氏」二字很接近。不要說「樹」和「枝」二字也是很相似的。「慮」、「逼」二字寫法也都很接近,「論」、「臨」二字不要輕忽,要仔細區別。「起」的左旁和「短」的左旁一樣。「遣」的上面和「迷」的上面也一樣。
【本文】欲識高齊馬,須知兕既兒。寺專無失錯,巢筆在思維。丈畔微彎使,孫邊不緒絲。
【翻譯】想認識「高」、「齊」、「馬」三字,就應該知道「兕」、「既」、「兒」三字,寫法都是有同有異。寫「寺」、「專」二字時不要寫錯(「專」多一橫)。寫「巢」、「筆」二字時要思考一下(上面不一樣)。「丈」(首筆)的旁邊微變一下,就是「使」字。「孫」的右邊是「小」字,而不是「糸」。
【本文】莫教凡作願,勿使雍為離。醉碎方行處,麗琴初起時。栽裁當自記,友發更須知。
【翻譯】不要把「凡」寫作「願」(末筆抅的方向不同)。不要把「雍」寫成「離」。「醉」、「碎」的分辨處在剛起筆的地方。「麗」、「琴」的相同處也在初起的開頭。「栽」、「裁」的寫法應當自己記住。「友」、「發」的寫法更應該知道。
【本文】忽訝劉如對,從來缶似垂。含貪真不偶,退邑尚參差。減滅何曾誤,黨堂未易追。
【翻譯】忽然訝異「劉」和「對」這麼相似。從古以來「缶」和「垂」寫法就很像。「含」、「貪」的寫法不完全相同(上半部一樣,下半部不同)。「退」、「邑」的寫法尚有不一樣的地方。「減」和「滅」不要寫錯誤(二字稍有不同)。「黨」和「堂」很容易錯失(二字形相近)。
【本文】女懷丹是母,叟棄點成皮。若謂涉同淺,須教賤作師。黿鼉鼂一類,茶菊策更親。
【翻譯】「女」字上面加一點就是「母」,「叟」字左邊去掉一點就成了「皮」。如果說「涉」和「淺」相同(只差最後一點)。就應該把「賤」寫作「師」(也只差最後一點)。「黿」、「鼉」、「鼂」屬於下半部寫法一樣的同類。「茶」、「菊」、「策」的寫法更顯得相似。
【本文】非作渾如化,功勞總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隣。道器吳難測,竟充克有倫。
【翻譯】「非」和「作」寫起來都像「化」。「功」和「勞」寫起來也總像「身」。「示」和「衣」容易混同,讓人迷惑。「奄」和「宅」就像隣居一樣,關係密切。「道」、「器」、「吳」很難分辨(上部都相似)。「竟」、「充」、「克」筆畫各有其次序。
【本文】市於增一點,倉欲可同人。數叚情何密,曰甘勢則勻。固雖防夢簡,自合定浮淳。
【翻譯】 「市」和「於」只差一點(「於」多了一點)。「倉」、「欲」上部同為「人」字。「數、「叚」情形密切。「曰」和「甘」體勢勻稱。本來就要預防把「夢」、「簡」混同 (二字上部一樣) 。也自當訂出「浮」、「淳」的不同。
【本文】添一車牛幸,點三上下心。叅参曾不別,閧巽豈曾分。奪舊元無異,嬴羸自有因。
【翻譯】「車」、「牛」、「幸」三字,大致只為一橫之差(「牛」上面添一橫便成「車」,「牛」起筆橫畫的反寫便成「幸」)。三個點點在不同地方,就成了「上」、「下」、「心」三字的不同。「叅」、「参」 (二字為異體字)寫法完全一樣。「閧」、「巽」的寫法哪有分別。「奪」、「舊」的上、中部原就沒有不同。「嬴」、「羸」只有下半部稍有分別。
【本文】勢頭宗掣絜,章體效平辛。合戒哉依歲,寧容拳近秦。邪聽行復止,即斷屈仍伸。
【翻譯】「勢」字右邊的頭 (右上部),宗法「掣」、「絜」的右上部。「章」字下部的形體,效法「平」、「辛」的下部。應該避免把「哉」字寫成「歲」。怎能容許把「拳」字寫成「秦」。「邪」和「聽」點畫的行止略有相似之處。 (「聽」字左上的一點為引筆點)「即」和「斷」點畫的屈伸略有相異之別。
【本文】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聲。最迫艱難歎,尤疑事予爭。葛尊草上得,廊廟月邊生。
【翻譯】「田」、「月」、「土」連草而成「野」字。「七」、「九」、「了」連草而成「聲」字。最逼人的是「艱」、「難」、「歎」三字的左旁一樣。尤讓人起疑的是「事」、「予」、「爭」三字大體相近。「葛」和「尊」上面都是草字頭。「廊」和「廟」右旁都是「月」字。
【本文】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出書觀項轉,別列看頭平。我家曾不遠,君畏自相仍。
【翻譯】「里」、「力」連草就成為「曼」字,「圭」、「心」連草可成為「舂」字。「出」和「書」的區別,看它脖子的轉法。「別」和「列」的區別,看它的頭平不平。「我」和「家」的區別不大。「君」和「畏」自有它自己筆畫相仍的地方(易於區分)
【本文】甚乂犬傍獲,么交玉伴瓊。膝滕中委曲,次比兩分明。二下客為亂,宀藏了則寧。
【翻譯】「甚」、「乂」連草再加「犬」字旁,便昰「獲」。「么」、「交」連草再加「玉」字旁,便是「瓊」。「膝」、「滕」二字不同,注意右邊中間彎曲的筆順。「次」、「比」二字相似,卻容易區別明白。「二」的下面與「客」連草,便是「亂」字。「宀」的下面藏著「了」,便是「寧」字。
【本文】而由問上點,早得幸頭門。恥死休相犯,貌朝喜共臨。鹿頭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翻譯】「而」是「問」上加一點。「早」是「幸」的頭上加「門」。「恥」、「死」二字相似,不要互相侵犯。「貌」、「朝」二字也很像,歡喜他們寫法相近。「鹿」的頭上真的戴著「草」(草字頭)。「狐」的末腳讓人懷疑是「心」。
【本文】勿使微成漸,奚容悶即昆。作南觀兩甫,求鼎見棘林。休助一居下,棄奔七尚尊。
【翻譯】不要讓「微」寫成了「漸」。怎能容許把「悶」寫成了「昆」。寫「南」的時候,要觀摩「兩」和「甫」的寫法。寫「鼎」的時候,也要看看「棘」和「林」的寫法。「休」和「助」的下面都有一橫。「棄」和「奔」的頭部都是「七」。
【本文】隸頭真似繫,帛下即如禽。溝渫皆從戈,帋箋並用巾。懼懷容易失,會念等閒并。
【翻譯】「隸」的頭部和「繫」的寫法很相似。「帛」的下面和「禽」的下面寫法一樣。「溝」和「谍」的右上部都從「戈」。「帋」和「箋」的下部都用「巾」。「懼」和「懷」左旁一樣,但右邊容易寫錯。「會」和「念」上面一樣,但下面容易混淆。
【本文】近息追微異,喬商矞不群。欵頻終別白,所取豈容昏。慼感威相等,馭敦殷可親。
【翻譯】「近」、「息」、「追」三字稍有差異。「喬」、「商」、「矞 」三字易於區分。「欸」、「頻」,終究要分清楚。「所」、「取」,怎容許隨便混寫。「慼」、「感」、「威」的上部,寫法都一樣。「馭」、「敦」、「殷」的寫法,也有些相似。
【本文】台名依召立,敝類逐嚴分。鄒歇歌難見,成幾賊易聞。傅傳相競點,留辯首從心。
【翻譯】「台」、「名」依著「召」的形體而建立(即三字形體相近)。「敝」、「類」隨著「嚴」的形體而區分(即三字相近難分)。「鄒」、「歇」、「歌」三字難以區分。「成」、「幾」、「賊」三字則容易分辨。「傅」比「傳」多了一個點。「留」和「辯」頭上都從「心」。
【本文】昌曲終如魯,食良末若吞。改頭聊近體,曹甚不同根。舊說唐同鴈,嘗思孝似存。
【翻譯】「昌」、「曲」的末筆和「魯」一樣。「食」、「良」的末筆和「吞」一樣。「改」、「頭」二字形體相近。「曹」、「甚」下面根部不同。以前人說「唐」、「鴈」的上部一樣。(「鴈」的上面宜有引筆點)。我也曾思考「孝」和「存」二者相似。
【本文】掃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謝衡正淺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別支文。
【翻譯】「掃」和「搊」切莫混同。「彭」和「赴」大體相同,可以互相侵用。「世」和「老」的下部都是橫,老比世多一橫。「謝」和「衡」的中間都是撇,衡比謝多一撇。「酒」和「花」形體相似,但一個是水旁,一個是草頭。「技」和「放」形體相似,但一個是「支」,一個是「文」。
【本文】可愛郊鄰郭,偏宜諶友湛。習觀羲獻跡,免使墨池混。
【翻譯】「郊」和「郭」的寫法,像親愛的鄰居一樣,相近相似。「諶」和「湛」的寫法,像和諧的朋友一樣,相近相似。熟習觀摩王羲之、王獻之的書迹,便可避免把草書認錯、寫錯。
书法的秉承的文化意义
书法是我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一种文化,对于书法,从古至今的每一位文学艺人所理解的,所接受的,所表达的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唯独一样的就是着一种文化继承的历史形式,另外,小编在一些百科中看到一些错误的解释,比如百科中是这样解释书法“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像这样经不起理论的百科欺骗了多少历史文化的爱好者。这里我想说的是,书法,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特有形式,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由历史需要和中国人独有的生活形式,以及中国历史的沉淀所孕育的文化产物,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多少能人义士所应证的结果。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百科中的这种解释,我想说的是,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能否和其他国家的“字体”相提并论,不能!如果说蒙古文,阿拉伯文,英语等一些其他的语言文字,能称之为书法,试问,他的书法分为什么?其中的法则感悟又是什么?价值又是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听说过历史名家的书法作品不计其数,那么,你听说过英语中有那位书法家?蒙古文历史蚊香中有出现过那些历史名家?阿拉伯文中有以什么样的书法形式展现的?带着这些问题考虑一下。
“书法”只能以中国的意义深远的汉字来秉承,在汉字中,不同的字,在不同的场景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甚至一个字能够达到实际中意思,而对于书法来说,他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得,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意义去表达一种人内心的情感寄托的文化,书法是由灵魂的,是有意境和情感的,大家都知道历史中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著名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要知道这幅作品能够成为万世之作,是因为在当时特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及酒过三巡后的个人情感流露所写的。另外,我国唐代被称之为草圣的怀素,著名的自叙帖,它反映了作者多少情感化的成份,虽说怀素是一位僧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的只是他的行云流水的字体章法,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情感外泄。
真正领悟到书法阵地的人,不仅仅是对于书法的章法有所感知,也不会更多的去深究所有的章法布局和章法中的阴阳顿挫,对于一个在书法界有着高度认知的人,所有的章法已经成为习惯,而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处境,境界上的流露,最为著名的近代大书法家毛泽东,不仅是我国的开国领袖,更是代表了艺术和文化的弘扬者,能成毛体,是随着他老人家每一个经历所累积而来的,读完毛主席的诗,看完他的书法作品,处处暗藏玄机,用词书写极其巧妙,他老人家书写的最杰出的作品,《沁园春·雪》深度的体现了他当所处的高度,回首,他的《长征》两者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所以书法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产物,书法只能针对汉字来说,因为在历史长河几千年的进化中,书法的精要,精髓只有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才能领悟,倘若有人觉得像英语,阿拉伯文字,这样通过形式演变的字体,也能称之为书法,那我只能说这群人除了诡辩,不懂文化,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当然,如果要追溯书法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碑文等等。
在我国古代,有两个时期是将书法达到顶峰的,一个是魏晋南北朝,一个是唐宋,在这两个时期,我国历史中的书法家基本可以说是概括了整个书法史的所有顶峰,而在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僧人在书法领域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他就是被称之为一代草圣的大书法家怀素。在书法史上有着“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而怀素的书法就是法度巅峰。
李白诗中“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韩偓的《题怀素草书屏风》也称赞:“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趴。虽多尘色染,尤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 怀素代表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
欧阳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因为欧阳询在当时的所从事的官职,因而留下了很多的名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的书法造诣,不仅仅实在楷书上,他的行书,以及其他的书体也是惊世骇俗的,其中行书以《梦奠帖》、 《张翰帖》
等为最著名。另外还有他的隶书作品:《徐州都督房彦谦碑》他的书法造诣被唐代的多少名家称赞,对他的最著名的赞许也莫过于
“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欣赏欧阳询的楷书作品应当从“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的角度来欣赏,具有独到见解。其“八诀”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竖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欧阳询虽然相貌平平,但聪悟绝伦,读书能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
后世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笔法中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和方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启迪。
书法挺拔俊丽,结体严密方劲,确为欧阳询书法之上乘。
书法大家欧阳询的成名史
欧阳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至今,而他出生于公元557年,也就是说,他出生的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战乱纷飞的南北朝时期,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南北朝时期的大小战乱难以数计,而他之所以背后世称之为唐代书法家,其主要是因为他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作品创作于初唐时期。
欧阳询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最终也是得一善终。他是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生,也就是公元557年,而在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而他恰恰出生于南朝,南朝包括
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随后
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南朝陈,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时期。
但是欧阳询却因为出生的家庭原因,没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成为被统一后的包容者,原因在于欧阳询祖父欧阳頠历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20岁随父从军,骁勇善战,后来子承父业,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怀有二心拜其为左卫将军。欧阳纥于是据广州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兵败被擒,举家上下仅欧阳询一人因逃匿而豁免,其余悉数被杀。此时欧阳询年仅13岁,此后两月,皇太后驾崩,大赦天下,欧阳询因此而免死,逃过一劫,并被父亲生前好友江总收养。欧阳询随养父20余年,长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躲过一劫的欧阳询在隋炀帝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欧阳询任太常博士。唐高祖武德二年,也就是619年,宇文化及自称天子,欧阳询作为朝臣亦被他掳持,又一次面临死神的生死关头,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他,唐高祖武德三年也,就是公元620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夏国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唐高祖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于虎牢,平定河北,欧阳询又一次死里逃生,因为他在隋朝时与高祖李渊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职,当时年已65岁。在大唐盛世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也称为“欧阳率更”。也就是那个时期欧阳询才真正开始了他的成名史,
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询撰序言。全书凡 100 卷,分 48 部。此书征引古籍达 1400
馀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术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欧阳询从65岁开始了他一生的很多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也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坎坷经历,最后于贞观年间公元626 年 -649 年,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逝世,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墨迹《书谱》
在我国唐代可以说是我国书法史上,名人辈出,多以继承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造诣,而他孙过庭回顾了汉晋四位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成就及不同的书风,指出自他们以来书法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
在孙过庭的书法中,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到二王的影子,更多的是以王羲之的草书技法,以及王献之的用笔而成,他的布局多以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又多了几分成熟,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
。
融诸体之长,触类而旁通之,是书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历代书家概莫能外。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孙过庭分析了篆、隶、草、章的特点和长处,他说:“篆尚宛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使”,这是历来对诸书体最为简明精辟的论述,其具体含义是:篆书,特别是小篆,是用首尾藏锋、行笔中锋、均匀一致的圆线条写成的。
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三十八岁时所作,通篇以今草书为主,掺以章草,草法上下连接,用笔含蓄不露,功力内在,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一气贯注,笔致俱存,甚为精熟。
最后,孙过庭总结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认为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即平正一险绝一平正。他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任何一位成功的书法家都要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
大家看了他的书法,觉得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可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米芾书法鉴赏,领略“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米芾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书法特点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 稳不俗
、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草书章法~草书的形成与发展
草书是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在汉字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原本通行的篆隶体诸书,因为文书的增多,交往频繁,已不适合交往的需求,人们在日常文字的书写实用中,不约而同的需求提高书写速度,于是一种书写简便,迅速的草篆,草隶,便应时而生,并开始流行。
汉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到:“盖秦之末,刑俊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汉代蔡邕也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求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是也”。足见草书是“赴急”之书,筆画连简,比篆隶好写得多。(草,即草创,草稿或草率之意,)说明了草书是为适应赴急而产生的。
关于草书的起源,历来颇有争议,众说不一。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与文字同时产生,“书写不谨,便成草书”,而另一种说法是草起于晚周,唐张怀瓘云:“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成,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此”。三是起于秦说,汉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夫草书之兴也,盖秦之末”。四是草书起于汉初说,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汉兴有草书”。《书品》亦有:“草书起于汉时”之说。
从现代出土的汉众间及有关实物资料来看,秦末汉初之际,一种简便的草隶即己流行,不过那时所謂的草书,仅是篆书,隶书的简便快写而己。由此看来,草书起源于秦末汉初,当无争议。以上便是草书的形成与历史根据。
而草书的发展,因其简便书写快倢,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的普遍,并渐渐的发展成熟,特别是历代书法家的完善,从而形成了汉字独立的书写形式,成为一种具有复合审美,书写快捷的书法体。草书的产生,是汉字及其书写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象形文学为基础的古文字,经过变革,由象形符号变成了表意符号。笔画由圆变方,书体由篆变隶,从隶书的点画匀称,一波三折,书写缓慢,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之需,于是人们为“赴急速就”,便解散隶体,简化笔画,增加了笔画连带,大大的提高了书写速度和实用价值。
从汉初形成,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随唐,由章草变成今草,发展为狂草,形成了不同的历史风格,另外草书的笔法最为丰富,其以,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锋,露锋,等等诸多用笔之法无不可施。从而形成了,笔法丰富充分展示了草书的艺术特点。数千年来,草书艺术的发展,造就和出现了灿烂繁星,历经干年的历代草书大家。为我们留下了多姿多彩的草书瑰宝。下篇文章我们一起学习研究书发的特点和历代名人留下的代表作品。
草书章法~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上篇写到草书的形成与发展,本篇我们来了解一下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草书艺术是书法艺术中情感色彩最浓,艺术境界最高,同时也是书写技巧最难的一种艺术。草书艺术更是一种情感艺术,这不仅在于它的书写技巧的充分发挥,自由驰聘,更重要的是在于草书所包涵的情感,有着较大的宽泛性和联想性。“世间万物皆草书”。如此复杂的自然界万物,如此复杂的悲观情怀,万千思绪,全凭手下的迅疾挥洒和线条的流变聚散的而得以倾泄和表达,同时更赋予了欣赏者以无比广阔的联想空间。
在众多的草书艺术作品中,杜度,崔瑗以妙传闻,张芝创的“一笔书”,隔行不断;皇象书沉着痛快;索靖如飘风;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王献之书则高雅逸气;也有张旭,怀素的风驰电掣般的回旋飞动,又有董其昌的清高逸远的潇洒风韵等等,明确的展示了作者鲜明的个性和所形成的独特风格。
草书虽然起于同源,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展成为各种风格的草书,名称繁多,形体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总起来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是直接由汉隶演变而来的,而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法而发展起来的,也称小草。狂草又名大草,醉草,是一草书中笔法最放纵的一种。
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章草,今草和狂草的一些代表作,本篇就主要说一下这些代表作品,下篇文章详细解析,著名的章草代表作品有张芝的《秋凉平善帖》,陆机的《平复贴》,赵孟頫的《急就章卷》等最为著名。今草最为著名的以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米芾的《草书九帖》等等。狂草的代表作以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等。
本篇文章就介绍到这里,下篇文章为大家解析章草的由来和代表作品,以及章草的特点。
草书章法~章草的发展与特点
本篇文章我们来解析章草的发展与特点:
章草的发展
章草是直接由汉隶演变而来。秦末汉初由于文书的增多,一种简化笔画,书写快捷的“赴急”之书随之产生,形成了草篆、草隶。草即快捷草率之意,即隶书的快写形式。随着其不为发展,又经过书家的整理完善,从而形成了章草。从目前所存在的实料中,可以看出章草是以隶书为基础,简化了笔画的结构,简捷草率了笔法,,虽保留了不少汉隶的痕迹,却也大大加快了书写速度,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性的书体。
关于章草的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汉黄门令史游所创。而在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是史游坐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另一种说法是章帝创始,唐代蔡希综《法书论》称“章草兴于汉草帝”,因章帝所好,而得名。
《急就章》篇幅
章草发展到汉末,随着楷书的出现,也逐渐摆脱了隶属的痕迹,而形成了新的书体,今草,章草也随着今草的出现和兴起而日渐衰落,成为草书的支流。不过任然可以作为一种古老的书体,一直顽强的延续着,东汉西晋的兴盛期,杜操,张芝、黄象等皆以善章草而闻名于世,因今草的兴起,成为主流,使得章草在实践中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能与今草相比,但依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流传至今。
张芝 帖
章草的特点
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虽然章草任存隶书的痕迹,但毕竟省减了隶书的笔画结构,减去了笔画笔法的繁琐,较汉隶好写的多,且又规矩有章,一字一断,能“赴急”后世为了与今草区别,称为章草。章草的主要特点是较隶书笔画简捷,笔法多袭隶法,行笔笔法明显,犹存隶意;用笔圆滑灵便,笔断而意连;它的收笔处任乃呈雁尾状;字字区别独立,笔法飘扬散落。机构任然随隶书呈扁平,虽互不连接,但上下呼应,自成行气,给人以沉着整齐,古朴简练的感觉。因笔法草率,故多称为,“赴急”之书。
其代书作的代表人物,以杜度,张芝,陆机等人,存留名帖为《急就章》《平复帖》《秋凉平善帖》等名作为主。本篇的内容就到这里。下篇为大家解析,草书章法之今草的来龙去脉。
草书章法~不懂草书的特点与发展可能连欣赏别人的作品都谈不上
很多朋友问我,怎样才能看懂草书?答案很简单,只有了解草书的来龙去脉,草书的特点与发展,就能看懂草书的美学艺术,上篇文章写了关于章草的特点与发展,至少也是对草书的的根源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写一篇关于今草的特点与发展,今草也称之为小草。是自东汉以后流行至今的一种最为广泛而通行的书体。
今草的最大特点就是删繁就简,去掉章草的笔画波磔及隶意的挑势,捺笔,加强了笔画之间的萦带,使之上下连绵不断,又进一步提升了书写的简便与快捷。今草的出现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又一重大变革。
今草的特点比行书更加流畅放纵,今草笔速更快,笔画尽省波磔,且连绵萦带,笔返及结构或省简或以替代符号代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草书符号,其结构灵活多变,随势生形,其章法较为大胆夸张,疏密起伏变化较大,体态多姿,季婉流畅,在无拘无東的挥毫中,使书者的主观意识得以淋漓尽致的渲泻。姿态生动优美,使作品具有绚丽多姿,精妙飘逸的艺术效果。
而对于今草的发展也是有众多说法,但可以明确的是,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法而发展起来的。l至于今草的形成,一般认为系由东汉书法家张芝集众家之长,改进综合了章草的写法而形成的,张怀瓘《书断》中说张芝“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成今草,加其流速”。可见张芝所创今草,笔画省简,体势速绵,笔意奔放,人称“一笔书”,加之其笔力纵橫驰聘,变化无穷,故张芝被誉为“草圣”。
当然张芝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使今草成熟和完善,而并非始创。而今草经王義之父子进一步变古创新,才更加完善成熟。欧阳询在《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中说到“王逸少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可见在王羲之之后今草才完全摆脱章草的影响,而成独立书体。
这便成为今草的发展与形成,因为王氏父子变乱古体,以笔姿娇逸,体态秀婉,风格清新而立新意,不仅完成了由章草向今草的蜕变,而进一步完善了今草的形式法则,独辟蹊径,将情感露于笔画之中,书情并茂,为后人所钟爱。因而历代争相仿效,从而王羲之被尊崇为“书圣”,一直主导年影响着我国书坛千百年,至今仍盛爱不衰。其子献之承父而有新意,又使今草更加成熟“二王”草书可谓空前绝后。有了无数前辈的革新改进,也才有了今草如今的经久不衰,强盛的生命力。
草书章法~篇幅简述·谋篇
一张纸,乃是一方神奇的天地,书法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可以赋予充分的表现力,任尔纵横驰聘。形式上可多种多样,布局上可灵活多变。但必须根据创作内容,恰如其份的处理好篇幅形式,行距,疏密,留白,提款等布局关系,即遵循一定章法。(章法就是篇章布局方法),写字要首先构思字形,巧妙的安排笔画的比例。
一幅书画作品要预先构思,对书写内容,幅式,款式及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连贯,顾盼照应等进行事先谋画,所采取的布置安排的方法,统称为章法,亦称为章法布局。一幅书法作品也必须预先有个构思,,以心中有数。虽然这只是一种安排形式,其实是为内容服务的,合理而巧妙地布局,能给人以美观和谐的感觉,能引发人们的美感,增强其艺术效果,所以章法是任何书法作品都必须十分注重的问题。
书法作品章法通布局一致,章法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不仅是书写过程,而且动笔之前书写需构思。章法的布局的谋划过程大体包括谋篇,幅式,书体,正文,落款,钤印等程序。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谋篇的一些详细操作,以及重要的细节。
谋篇
所谓谋篇,就是未书之前的谋划。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固然要注意一笔一字的笔画和结构美,这是书法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还要积点成篇。这就是说在注重单字笔画结构的前提下,还要注重考虑整幅作品的布局安排效果。
首先,要确定书作内容,内容是根据对象和用途来定的,不能随意选择,也就是说不能随意选题。作为展览作品要放在会议厅,厅堂的作品一定要高雅,做宣传,内容要通俗,特别是赠与朋友的作品一定要因人而定,要适合赠与对象的知识文化,性格,职业,情趣,干部,工人等,其书作内容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恰如其分的内容是书法创作的关键。
其次,根据创作内容的确定,书写的书体,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行书或草书,等书体,书体的选择也是创作的重要因素,这要看书作的用途和赠予对象的知识层面和职业等因素来决定。一般篆书,隶书高古,适宜堂厅的中堂、对联;楷书规整,适合厅、殿、壁、屏风的中堂、对联条屏等;而行、草较为随意。
三是要确定书写形式。我国汉字传统的书写形式是竖写,古传统毛笔书写多为竖式。因为在过去有关章法的研究方面,只注重了竖式的研究,并且总结了一套成熟的章法模式,作为书法的章法,沿用千年。直至1917年,我国的新青年文化才改变了这一常规的形式,提倡横式书写,其中定义为“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直行”。且右手写字,必然自左向右。
汉字横写的三个特点,其一,适宜汉字右手由左向右(及由内向外)的运动规律,其二,由左向右不影响视线。其三,利于加标点符号,便于阅读,其四,书写顺序同于汉字书写结构规律,利于用笔及安排结构,可字字相随,顺理成章。
汉字由竖写改为横写,是汉字书写形式的重大改革,不仅增加了汉字的书写形式,在我国汉字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
草书章法~狂草的特点及狂草之“醉”
狂草又名“大草”、“醉草”,是草书中笔法最为放纵的一种。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最初我们得知的是张芝的“一笔书”,而张芝的“一笔书”书写笔画连绵,气脉通联,隔行不断,以初具狂草笔意。而发展至唐代,张旭承今草之法,借鉴“一笔书”之意,创作出了一种新的笔法放纵,笔画省简,书写快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新书体——狂草。
张旭才情奔放,爱喝酒,往往乘着醉意持笔书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到“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可见其倾情于书,笔法狂放,驰聘不羁,故誉为狂草。
狂草狂草的特点
狂草除了笔法省简,书写简便快捷之外,其笔法放纵,挥洒自如,笔势疾速,墨气若晦若茂,笔意飘逸率意,结体省简,诡奇多变,体势连绵回绕,忽聚忽散,夷险交辉,激情随笔奔放,贯注首尾,以变化多短的笔墨,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意象。通篇富于奇妙的韵律和浪漫主义色彩。
狂草之所以又称“醉草”,其中最为著名的狂草代表人物,张旭和怀素,此二人被合称为“张颠素狂”。根据流传至今的古书籍,可知张旭嗜酒如命,酒后如醉如痴挥笔作书,世人称为“张颠”,他的草书风格追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境界。其书法的于“二王”,又独创新意,用笔变化多端,神采飞扬,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画的趣味。“见公主与担夫争到而得其意,又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故刚柔相济,神韵相通,因而被称为草圣。
同样,还有嗜酒如命的怀素和尚,据记载,“怀素亦嗜酒如命,一日数醉,以"醉僧","醉素"称之。”兴发即任意挥写,窦冀形容怀素作书“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叶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足以看出他的情激挥豪的忘我形态。对于怀素的狂草,“优美无出其石者”,笔画狂怪,笔飞墨舞,像感情奔放的抒情曲,扣人心弦,极大的发挥了书法的艺术功能。
纵观历史,行,草之“醉”皆有根据,李白醉酒“书诗”,王羲之醉酒书“兰亭”,张旭酒醉一声吼,会意神韵成“草圣”,至于怀素这个“醉僧”,小编觉得怀素酒醉的写字速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绝对可以说是千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着,只不过,吉尼斯欠怀素一纸证书。
草书章法~题款“妙款一字抵千金”
题款又叫落款或者叫款文。题款是正文之外的交代文字,亦是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正文一样也是衡量一幅作品艺术水平的重要条件。古有“妙款一字抵千金”之说,不仅落款简而意明,惜字如金,,而且恰如其分的题款,能起到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题款又包括款文和印章两个内容。今天就主要说题款。
款文
一般书法作品,正文之外,总是要写上部分文字,或者点明用意,或说明出处,或写明赠送对象及书写作品时间,书写者名号。这些说明性的文字,统称为款文或题款,落款。好的题款对整幅作品起均衡充实的作用,有点铁成金之功能。题款的款文从形式上又分为上款和下款。
上款
上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赠与对象的名字及称呼。二是,对赠与对象的谦词。如某友人雅正。
写给长辈的作品,上款一般不写姓,只以某某同志,方家,先生,女士,老师等教正,指正,法正,雅属,斧正,正字为宜。年龄较长着,也可称某老或者某翁。
写给同辈的,同事朋友的作品,上款一般称仁兄,书友,同窗,贤弟,贤妹,学友等存念,惠存,留念,清赏,雅属等等。
写给晚辈的作品,上款可题某学生,贤契,贤侄等留念,铭记等。
下款
下款一般书写正文的出处,书者的名号,书写的时间及地点。例如,书杜甫《望岳》诗句,壬申仲春某某书于青檀宾舍。在不少情况下,是将上款和下款的内容一并融在下款里,即无上款,故在题下款时,亦应包括上款内容。
例如,某某同友请赏,录鲁迅《无题》句,甲戊仲春某某书。关于书写的时间,一般有公历和农历两种纪年法,公历即公元年,农历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法,即干支纪年,如甲子,乙丑,比如今年是2018年便是丁酉年等等。与纪年不同的还有月份不同的称谓:
一月:孟春,正月,初春,开岁。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四月:孟夏,槐月,麦月,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等等,以此例推,直到十二月。
钤印~印章的起源于发展
印章的起源
印章起源于春秋时期之前,而盛行于战国时期,兴旺于汉代。而常见的印章形式有玺,印,章,宝,押等多种称谓。而钤印就是在书法作品上盖章。
而章的形式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用于书法作品上的盖章可分为姓名章和闲章两种。
一般姓名章用于书画作品上,姓名章一般不能大于题款字,等于或小于题款字为宜。
而闲章一般刻写警句,名言,格言,成语,或书斋名,地名,年代等。
钤印须注意的事项
由于钤印不仅是重要的凭信,而且能活跃布局,增添色彩。
印章书体一般采用篆体,也有甲骨文,金文等其他古朴的书体。
一般一幅作品钤印少则一印,多则三印,不可过多。
两章或三章相连,以阴文,阳文交插为好,尽量避免同篇都用阴文或阳文。
书法作品印章盖的不对真的很害人
书法作品印章知识及常见问题文章一共分了六个部分,分别讲解了书法印章的作用、书法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印章及用途(即印章的种类和用法)、书法作品盖印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书法印泥的使用与保养以及硬笔书法作品中印章的使用常识。主要根据李炯老师的文章《书法作品印章知识》做了增删,同时针对老师的文章加了一些图片以辅助大家理解文中提到的一些概念,这样大家看起来可能更轻松些,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了解书法印章方面的知识有帮助。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此为启功(字元白)先生书法作品大家可以看到老先生的名章和字章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此图中上方的是阳文,下方的为阴文。所谓阳文就是字在石头上是凸出来的,阴文反之。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1)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钤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一般说,大字多用殷红印泥。小字多用朱红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钤印,则必须用朱红印泥。
清朝以来红色加重,甚至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讲究者,钤盖一遍,惟恐其色过浅,遂重盖一遍,以增其厚重。当然需相重如一,这只能借助印规才能办到。钤印时下面的垫物,可用胶皮或其他较软物,但不能过软,过软易失印迹。启明在盖印的时候,一般会拿一本书,翻开几页,然后再盖印,因为有的书可能封皮较厚,盖印的时候难以压下去,所以我会翻几页书再盖印,这样效果最好!
印泥的材料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朱砂质重、油脂质轻,若长期不调和,两者会分离,朱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结变质,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用骨制的桨(不可用金属制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匀和。翻拌时,要顺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倒。
印泥要经常保持清洁。印章蘸泥前,应先揩擦干净;特别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笔道内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时,用力不宜过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揿,可顺印泥的丝缕,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几次,使印泥均匀地沾在印面上。钤盖时,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匀,勿动摇,勿偏重一侧或一角,这样,钤印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传统的毛笔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印章使用规则和规律,书与印已经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印章成了传统书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那么,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硬笔书法,应如何使用印章呢?
这首先要了解一下印章的作用。书法作品中使用印章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由于硬笔书法与传统书法在书写工具上的差别(笔、纸),也就形成了两者在形式上有所区别。由于钢笔书法字幅小,且一般使用普通白纸,因此在印章的使用上,硬笔书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1.印章风格:硬笔书法的线条特征以“瘦硬”为主,因此宜选用挺健、瘦硬风格的印章。硬笔楷书可选用印文工整的印章,行草书则宜选用印文苍劲的印章,隶篆则宜选用印文古朴的印章。
2.印章的大小和数量:因硬笔书法所用纸幅小,字体也小,因此硬笔书法所用印章,宜小不宜大,一般以8~10mm的印章即可。使用的印章过大,是目前许多硬笔书法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同理,同一幅作品使用印章的数量宜少不宜多,一般只需一方,最多两方(用两方印时,以一朱一白为佳)。对于作者,当然应多备几方风格不同的印章,以便选择使用。
3.印文的字数和内容:硬笔书法所用印章较小,所以印文字数宜少不宜多(一般只刻一个字即可),宜简不宜繁。印文内容,一般刻上作者的“姓”即可。有些作者落款时只署名不署姓,所盖印章也只是“名章”(无姓),这样即有重复感,又不能完整地表示出作者的姓名。倒不如落款时署名,再盖上一个字的“姓”章,这样落款有名有姓,有字有章,可谓相得益彰。
4.起首章:硬笔书法,由于受字幅限制,一般不必使用起首章。
另外,传统书法使用的是宣纸,盖章后经装裱可长久保存。而硬笔书法用的多是普遍白纸,盖章后印泥浮于纸面上,保管不善则易污损。因此,硬笔书法宜少用印章。特别是落款后,已无盖章位置时,更不可强盖。对于印泥,更应择善而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刻字店刻的“印章”多无艺术性,与书法作品格格不入,最好不要使用。
总之,硬笔书法的用印,宜少宜小,要根据作品风格选定印章的风格,要根据作品布局的需要,当用则用,不可勉强。恰当地使用印章,可为作品增光添彩,反之,则只能破坏作品的艺术性。
我的书画印章,或许你还没有!
书法落款印章常识
1.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常识如下: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扩展资料:
印章的类别很多,历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说说印章的历史和种类:
1、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印章
2.书法作品落款印章有什么讲究
一、书法作品章有阴文(字为空白)和阳文(字为红色),印章的字体必须为篆体。落款一般用阴文印,如落款要盖两个印的话应是先阴后阳。
二、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作者本人的印章;题跋人的印章;收藏、鉴赏人的印章。在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为三个方面: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闲文、吉语、警句印;收藏、鉴赏印。
三、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
四、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五、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扩展资料
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其印章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如果印章很差,则有赝品的可能。印章的艺术水平,主要从书法、章法、刀法上来辨别,特别是文字上不能有错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是不可能经常出现写错字,用错字的现象。
鉴别印章还要看印泥的色泽,一幅古画印章的颜色,虽然可能是鲜艳的,但它还会有饱经岁月,历尽沧桑的变化,颜色会变得浑厚而沉着,印泥由朱砂制成,朱砂颜色稳定,但历久的印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虽然变化很小。黄金性能是稳定的,但新制品的黄金与传世多年的黄金还是会有所不同。所以古代书画上印章的色泽不可能与现代人作品上的印章色泽相同。
一幅好的画,从艺术上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画的本身,如风格、构图、笔墨、色彩。二是落款,如位置、字体、大小,与画本身的搭配一致性,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三是印章,如风格、大小、流派、阴阳文印章的搭配、盖印的位置、文字的正确与书画的统一。
自明清以来,印章作为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定式。一个全面的画家,应该有书画的理论,通晓书法、画法、篆刻,而且具有娴熟的技法。
一些著名的画家即是这样,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高凤翰等。他们不仅精书画,而且自己也会治印,由此他们使用的印章更能与自己的绘画作品相配合,达到更完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印章 (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
3.书法落款印章刻什么字
书法落款印章一般刻姓名、字号等,即名号章;也有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为闲章。
1、名号章: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2、闲章:
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闲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
闲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
扩展资料: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通常只盖一个,“某某之印”“某某”,或只是名,没有姓,或笔名,总之往往只盖一个。也有姓是一个章,名字是一个章的,不过很少。
有些水准的作品就要用到闲章,也就是不是为了标识作者身份,而以布局装饰为作用的章。比如起首章,通常盖在作品左上角,作为整体布局装饰,破除太严肃作品的死板格局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闲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名号章
4.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
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
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
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
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
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如下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
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
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
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
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常用落款用词 一、称谓 长辈:吾师、学长、先生、女士。
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博士(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如眉公赠亲墨可谓:吾弟亲墨雅赏;景军赠佩刀使者便可谓:秀峰仁兄惠正。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四、落款中的时间
落年份时公立、农历勿混用,可用公历:两千零九年十一月,或用农历:己丑年孟冬。
落款中月令及别称 一
月:正月、孟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 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 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
月:孟月、槐月、麦月、麦秋、清和月 五 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天中 六 月:季夏、暮夏、荷月、署月、溽署 七
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 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 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
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冬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冬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寒冬、九冬、暮冬、中冬 五、印章的使用
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正要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1、引首章(随行章、闲章)
这是印章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选形顺势成章,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大方形章,说它是闲章,真是闲而不闲,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混然一体,人家结婚你赠横幅“美意延年”,盖引首章“苦中乐”就文不对章了。
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 年号章:甲子、乙丑、丙寅、一九六六年等。 (2) 月号章:何月、谷雨、盛夏等 (3) 斋号章:隅馨斋、观石楼、半石斋、神安居、亲墨轩、太阳堂、墨人居、瑞德草堂、积字阁等。
(4)雅趣章: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多准备几方,如:厚积薄发、戏墨、秀才人情、金石书画、乐而康、苦中乐、天地心、墨趣、神功、写我心、墨乐、勤奋、苦功、治学、酒中仙、情趣、师古不泥。
5.书法印章落款的正确格式
一个完整的书法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落款有“双款”和“单款”两种。
1、双款:双款是将书法增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要写明作品的名称、出处和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
2、单款:单款有长款、短款和穷款之分。长款是在正文处写时间、名号和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一般都是用来补充章法用的。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如果余纸不够,留白的地方太少,只能写上作者的名字,这种落款被称为“穷款”。
扩展资料:
古代多在书信、字画上题字,用毛笔竖写姓名年月,用以赠送礼物时表明赠送人和受赠人,也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件书法作品要整体意义上的完成,落款能看出一个书家的修养和才识。现多在公文、字条上署名,一般为横写,表明其法律效应。
6.书法落款印章刻什么字
书法落款印章一般刻姓名、字号等,即名号章;也有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为闲章。
1、名号章: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
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
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2、闲章: 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
闲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
闲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
扩展资料: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
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
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通常只盖一个,“某某之印”“某某”,或只是名,没有姓,或笔名,总之往往只盖一个。
也有姓是一个章,名字是一个章的,不过很少。 有些水准的作品就要用到闲章,也就是不是为了标识作者身份,而以布局装饰为作用的章。
比如起首章,通常盖在作品左上角,作为整体布局装饰,破除太严肃作品的死板格局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闲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号章。
7.在书画作品上怎样落款和盖章
著名画家孙华进教授讲课笔记
书画作品上落款盖印,是非常讲究的。千万不能随随便便的落款盖章。
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作品盖大印,小幅作品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就喧宾夺主了。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1、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特殊情形例外。同形印可匹配。
2、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特殊情形例外。同样大小可匹配。
3、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特殊情形例外。同形印可匹配。
4、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特殊情形例外。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5、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特殊情形例外。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6、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特殊情形例外。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孙华进教授告诉我们,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我们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一般般的普通印,不适用於书画作品上,要有像样的印泥盒和用上等的好印泥。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四尺对开的宣纸,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点五公分为适中。落款字下盖印时,一定要把印章当作落款对待。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书画作品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书画作品上姓氏印一方名子章一枚,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枚印章妥当。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总之·在我们创作的书画作品上落款和盖印章,一定要研究和学习,多看看名家作品,分析理解消化吸收,更好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8.书法全部要点
印章:可以分成阴阳两种,阴章:字凹进去。阳章:字凸出来。闲章:在开始的地方盖,不能高于第一个字,最好略低,与第一个字之间有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签名章:是在名字的下方,稍有距离,与闲章是有区别的。如果整张纸上只有两个张,必须一阴一阳,不可重复。如果还有其他的闲章,可以略有不同,但是最好遵循签名章和闲章是一阴一阳的标准。再说一下其他地方的闲章,如果是长篇作品,可以略加一两个,不要过多,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位置。阴阳无所谓。不要过大。可以小一点。斋号:一般都是什么阁,什么斋,什么轩。如果签名章没有位置了,最把签名章对着签名,盖在下一行,把斋号章盖在上面。有不同的格式。可以自己调整
选笔:要根据字体来选择,不同的书法风格要选择不同的。还是要根据个人嗜好。一般名家对这个不是很介意。狼毫:越好的越软,不好的硬,也不能说是不好。羊毫:越好的越硬,质量稍差的,就是纯羊毫的,会很软。一般草书是稍微硬一点,行书也一样。
落款:基本可以归纳为这几种,但是有各种不同的个人喜好,再做修改。1
一。什么年【今年,庚寅年】 或 庚寅【类推】 二。年龄【。。岁】,如果很小,很老,才需要,正当年的时候就不需要了,但是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
三。姓名【根据纸张情况,如果没有太大的位置了,可以省略姓,直接写名,要为签名章考虑】
2 一。可以在什么年后面加上 初秋,立冬,春,盛夏这一类的,或是有盛大的节日也可以,最好是中国传统节日。
二。在盛夏这一类的词后面可以加上,于哪儿的故居,或是什么地方,于京,就是于北京,最好不要写书于北京。
三。也可以在名字后面加上 书,但是最好不要,实在需要才可以添加。这种形式有点类似于 你吃饭了,还要说 某某吃。不太好
3在签名落款前,可以加上内容的出处。不要写书名号。举例,李白的静夜思。诗写完了,落款时写 , 唐 李白名篇 静夜思 最好在朝代 作者 题目的中间稍有间距,不要过大,大概签名字号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如果没有位置,就算了。
格式: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字体而定。要美观,整齐,是楷书的特点。狂草就没有什么讲究,稍微随便一点。行书就少有将就,诗句不能每个字都对齐,错落有致。可以根据跟人喜好,和纸张的尺寸而定。不要太过拥挤和疏稀。
本人学习书法五年了,应该以上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我学的是行草,所以可能略有不同,还请LZ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做调整。如有疑问可以直接在百度上问我。
要多给分哦。都是我自己打的,嗯嗯嗯,祝LZ学习书法顺利。加油!
9.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
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
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1) 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
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
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
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3)
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1、拦边章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压角章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
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3、拦腰章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
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
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
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
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书法用章的讲究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除了内容的精彩之外,用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的时候章用的不对可是要闹笑话的,所以今天的干货来给大家讲讲怎么用章。
Contents
/ 印章的作用
/ 印章的分类
/ 作品用章应注意的问题
01 印章的作用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02 印章的分类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此为启功先生的名章和字章
此为启功先生的名章和字章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上方的是阳文,下方的为阴文。所谓阳文就是字在石头上是凸出来的,阴文反之。
(二)闲章
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闲章
闲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启功先生这幅书法作品就用到了引首章
启功先生这幅书法作品就用到了引首章
书法作品中的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
(1)斋号章。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静斋
静斋
(2)雅趣章。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等; 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苦中乐”等; 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藏拙”、“癖于斯”等; 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人寿年丰”等。
(3)年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壬戌
壬戌
(4)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2.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3.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4.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多枚鉴藏章
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多枚鉴藏章
03 作品用章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大小适中。要视作品尺幅和字画的大小选用印章,一般情况下,作品较大印章也要大些,但切记落款处的印章不能大于落款字的三分之二,否则会给人沉重下坠的感觉。
二是位置适当。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有随款印、引首印、补白印之分,钤盖时得要使之各寻其位,不能颠倒换位;印章离主体字、画要适当。太近则拥挤板滞,太远则离散不紧凑;一幅作品中出现两个以上印章时,要错落有致,尽量避免均匀等距。
三是内容适切。即印文内容要和书画作品格调意趣大体互不相悖。比如一幅梅花傲雪图你盖上一枚“难得糊涂”的闲文印,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四是数量适度。字画作品上没有印章固是缺憾,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行了,钤印太多太滥反而给人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感觉。 作者:一起练字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87295/ 出处:bilibili